对话苗绣非遗传承人:传统手艺如何走上国际T台

1分快3计划稳定

1分快3计划稳定

  • 首页
  • 1分快3计划稳定介绍
  • 产品展示
  • 新闻动态
  • 你的位置:1分快3计划稳定 > 产品展示 > 对话苗绣非遗传承人:传统手艺如何走上国际T台

    对话苗绣非遗传承人:传统手艺如何走上国际T台

    发布日期:2024-12-21 12:05    点击次数:81

   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黄云灵 通讯员 迪娜尔

    以红色为主色调,配以黄、橙、绿、蓝、青、紫等色,白色镶边,装饰于胸、襟、肩、背、袖及衣边和裙摆,这就是苗族红绣。

    2024年9月9日,杨丽身着传统红绣苗服,头戴华丽银饰登上中国国际时装周走秀舞台,百年非遗与时尚完成了奇妙碰撞。

    近日,潮新闻记者随“冬游贵州 别样澎湃”2024 全国主流媒体贵州文旅行的媒体团走进贵州省剑河县,对话了这位苗绣非遗传承人,了解苗绣的生存现状、传承策略。

    杨丽身着苗服登上中国国际时装周舞台 受访人供图

    苗族服饰,一直有“穿在身上的史书”之说,因无文字记载,其渊源至今已无从考究。在2006年,以红绣、锡绣为代表的剑河苗绣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
    “我小时候的愿望,就是能自己做一件红绣衣裳。”在剑河县苗族锡绣文化传承工坊,黔东南州州级非遗传承人杨丽告诉记者,她从小耳濡目染,非常沉迷于苗绣,“拿起针线就不想放下,外婆煮好了饭喊我,我还想继续绣。”

    展开剩余65%

    杨丽说,与其他地区苗族服饰相比,剑河红绣针法密集,绣片覆盖严实,几乎看不到面料的底色,主体纹样的“鹅”造型是其标志性特征。

    为何要纹鹅?这源于当地一段美妙的苗族神话传说。

    据公开介绍,如今剑河县观么乡巫包(苗语,意为“清泉流出的地方”)村所坐落的山间盆地,原是一湾散落的池塘。一天傍晚,一群仙鹅自天而降,落入湖中嬉戏,天色渐晚,众鹅飞离,唯最小一只因眷恋这人间仙境,遂悄悄藏在泉水源头,待一苗族小伙前去挑水,即化成一位美丽的苗族姑娘从泉眼中走出来,并与其私定终身,当地人称她为“仰阿莎”(意为清泉女神)。

    仰阿莎心灵手巧,教会了当地苗族女性刺绣,后人为纪念她,会在自己服饰最显著位置刺上仙鹅图案。

    2006年,剑河苗绣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,红绣便是剑河苗绣代表之一。

    杨丽衣服上的红绣绣片 记者 黄云灵 摄

    同一年,年仅14岁的杨丽,做了件自她出生以来最胆大的事:独自一人去县城参加多彩贵州能工巧匠选拔大赛。

    在当时,杨丽所在的公俄村,是剑河县的偏远小村庄,没有通往县城的车。于是,杨丽背着装有针线、工具、苗族服饰的背篓,翻山越岭走了一个小时才抵达县城。

    那场比赛,杨丽是全场年龄最小的选手,却在近百名绣娘里脱颖而出,斩获三等奖,杨丽也收获了她人生当中的“第一桶金”1200元。这也让杨丽意识到,原来山里的红绣,也能得到外界的认可。

    也正是这场比赛,让原本就热爱红绣的杨丽,更加坚定了要继续绣下去的决心。随着她一次次地走出村庄,踏入城市,杨丽的手艺逐渐被更多人发现和赞赏,订单也随之络绎不绝。

    2013年,杨丽被评为剑河县国家级非遗名录《苗族服饰》州级传承人,她的生活变得更加忙碌起来,扩大生产的想法随之萌生。2014年,年轻的杨丽与7名民间手艺人共同组建剑河县手工产业协会,紧接着创办了剑河红绣刺绣厂,并开始带领当地留守妇女学习、传承红绣,帮助她们拓展收入来源。

    杨丽说,近十年来,每年参与红绣培训的人数在30-50人之间,刺绣厂最多的时候有60余名绣娘。

    让她感到欣慰的是,如今,这项百年非遗正在变得“年轻”起来。就在2024年9月9日,红绣登上中国国际时装周走秀舞台,让更多人看到了时尚与红绣的奇妙“碰撞”。

    发布于:浙江省

    下一篇:没有了 上一篇:没有了

    栏目分类